早在20世纪90年代,实验室就对黄曲霉毒素、桔霉素等真菌毒素的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开展了系统研究,并成功将现代酶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引入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在果蔬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真菌(细菌)毒素免疫学检测与仪器表征、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与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在果蔬农药残留检测方面,自2001年起,针对GB/T5009.199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的胆碱酯酶快速检测方法的酶制剂生产困难,产品稳定性差,检测结果不稳定,以及白萝卜与西红柿等大宗农产品检测结果易出现假阳性等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有效地解决了酶源、酶提取方法、产品标准化、检测结果假阳性等问题。相关研究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在真菌(细菌)毒素免疫学检测技术研究方面,采用Mannich法、活性酯法和碳二亚胺法等技术合成了黄曲霉毒素B1(AFB1)、赭曲霉毒素 A、桔霉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等常见真菌毒素的完全抗原;采用杂交瘤技术获得了它们的单克隆抗体;借助噬菌体展示技术,淘选得到抗AFB1的噬菌体展示驼源纳米抗体,获得了AFB1的抗原模拟表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真菌毒素的酶联免疫吸附法、金标免疫斑点渗漏法、乳胶凝集法和基于抗体芯片等技术的多毒素高通量、快速检测方法。另外,根据抗独特型抗体与抗原在空间构象的内影像关系,建立了无需使用标准品的AFB1的无毒检测试剂盒,并采用圆二色谱、荧光光谱和微量热等现代仪器对其反应历程进行了表征。在细菌毒素研究方面,主要进行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克隆、表达和分离纯化工作,并建立了肠毒素的免疫学与适配体检测方法。
在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方面,以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等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组学信息的食源性病原的分子溯源技术,以及基于噬菌体的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与控制方法。
目前,实验室正开展食源性致病菌的噬菌体检测与控制,以及安全高效发酵食品生产菌株构建等方面的研究。